发布日期:2025-01-22 20:54 点击次数:170
英国殖民印度期间,画了两条臭名昭著的“约翰逊线”和“麦克马洪线”,就这样,历史上长期属于我国的12.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,被单方面划入了印度的版图。
在这之前,中印边界虽然从未明确划分,但双方根据自己的行政管辖范围,自然形成了一条边界线,也深受两国人民的认同。1950年6月,朝鲜战争爆发,新中国大部分军队向东集结,西边只剩下驻守的部队。印度趁着这个时候,在1951年将部队推向“麦克马洪线”以南的位置,并占领了藏南重镇达旺。当时新中国刚成立,考虑到国际形势和中印两国友好关系的大局,选择了暂时搁置争议,留待日后再谈的方针。
到了1958年,中苏关系恶化,苏联开始偏袒印度,美国因为中国在朝鲜的亮眼表现,也对中国虎视眈眈。再加上国内正在经历三年自然灾害,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。而印度总统尼赫鲁为了奉承美苏,并实现自己印度大国化的梦想,开始不断挑衅中国。当时国际上能同时受到美苏支持的国家,唯有印度一国。
展开剩余78%1959年,印度借着西藏叛乱的事件,将中印边界冲突提升了一个档次。1959年8月25日,中印双方爆发第一次武装冲突,同年10月,印度又向我国边防开火。这个期间,我国一直选择忍让,直到11月,周恩来总理致函尼赫鲁,希望两国部队立即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向后撤离20公里,并呼吁两国尽快以谈判的方式解决此事。此时正在做大国梦的尼赫鲁拒绝了周总理的建议,可是我国部队还是单方面的向中印边境后撤了20公里,并且下达了在我国控制的20公里内,部队不开枪、不巡逻、不打猎、不演习、不爆破等命令。
这是毛主席为了新中国稳定发展定下的方针,可是尼赫鲁并不领情,再一次提出了12.5万平方公里的无理要求,这相当于印度想要一个福建省,并且尼赫鲁甚至扬言,不惜以武力达到扩张领土的目的。中国肯定不会答应这种无理的要求,警告印度如果坚持一意孤行,中国将坚决实行自卫。1962年9月17日,印度绰号“红鹰”的王牌部队,秘密调往中印边界,想要进攻中印边境线东线的中国军队,将“麦克马洪线”以北的11公里内的土地变成印度的国土。同时,西藏军区的司令员张国华向中央请战,随后我国也迅速成立了一个指挥所,代号为“419部队”。
至此,中印自卫反击战拉开了序幕,经过对印度军队位置的详细了解,我国制定了缜密的作战计划,目标全歼印度军队。而面对中国军队的调动,印度没有任何反应,此时从印度边境到印度,从印度平民到印度总统尼赫鲁,全部弥漫着一种盲目自信,认为中国没有能力,也不会再中印边境开战。他们这样想也无可厚非,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,而边境的后勤保障也是一大难题,运送食物需要靠人肩挑背扛,西藏的广袤和复杂的地形让后勤难以为继,但中国的决心克服了这些困难。
到了1962年10月19日下午,中国各个部队已经到达指定战斗地点。而对面的印军对此一无所知。到了夜晚,随着两枚信号弹的升空,震耳欲聋的炮火响彻了喜马拉雅山脉,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就此打响。作战刚一开始,印军的通讯设备就被切断,印度各个部队只能各自为战,24小时后,印度的王牌部队被打得溃不成军,只能撤退。到了1962年10月25日,我军收复了自1950年起,被印度占领的藏南重镇达旺。至此,中印自卫反击战第一阶段结束。
休战期间,周总理两次致函尼赫鲁,希望同印度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。而尼赫鲁拒绝了,并且开始寻求美苏的帮助。美国当时向印度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,来支持印度在中印边境上的军事实力。当时印度甚至想在台湾开辟第二战场,撮合台湾反攻大陆。不过因为美国公开承认“麦克马洪线”,遭到了蒋介石的强烈抗议,并提出了“麦克马洪线”是英国单方面提出的,中国从未接受过这条分界线。印度在国际上搞风搞雨,还大量地购买武器,中国军队也没有闲着,仅仅用了22天的时间,就修了一条从喜马拉雅山下到达旺前线的战备公路。中印两方都意识到达旺将是下一场战争的主战场,开始不断朝着这个地区增兵。
11月14日,印度尼赫鲁总统生日的当天,印军主动向中国阵地进攻,然而整个战争印军都被我军压着打。当时印军判断我军只能依靠公路作战,绝不可能进行穿插攻击,而我军就是因为克服了地形的困难,绕道印军后方,使得印军全线溃败。11月20日,我军到达印度边境,此时距离印度新德里只有300多公里的路程,印度国内一片恐慌,到处弥漫着中国人要打进来的传言。11月21日凌晨3点,尼赫鲁急忙向肯尼迪求援,随后肯尼迪命令美国航空母舰编队紧急前往孟加拉湾。
就在这个时候,中国政府突然宣布我方部队在中印边境主动停火,主动后撤,并且从12月1日起,中国军队将撤到1959年11月7日的实际控制线,并从这条线再后撤20公里,随后归还了大量武器和俘虏。这个决策也成功地将我国从战争的泥潭中脱离出来。至此中印自卫反击战结束,大家有什么看法?
发布于:天津市 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特工重生古代成农女,灵泉空间在手致富又逃荒,难民生活赛神仙!
